北京晚报网站 收藏本站
设为首页
繁体中文
网站首页  |  报社介绍  |  产品展示  |  北京晚报公告  |  招聘信息  |  注销公告  |  下载中心  |  营销网络  |  案例展示  |  资质荣誉  |  联系我们
信息搜索:
 
账号:
密码:
北京晚报公告分类
公告
致词
金点子
报价信息
文章广告
企业新闻
报社介绍

北京晚报报社广告汇款帐号 单位名称:北京晚报社开 户 行:华夏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崇文支行账 号:335061754122

网站导航
   北京日报      北京青年报      北京晨报      工人日报      中国商报      中国国门时报      北京日报官网      中国税务报      全国性报纸      中华工商时报   
  北京晚报公告 更多  
保持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生活方居素甫·玛玛依
日期:2014/6/26 9:30:00    阅读:

居素甫·玛玛依

  1918年生于新疆阿合奇县

  2014年6月1日在新疆阿合奇县去世

  享年97岁

  早报记者 陈晨 见习记者 罗昕

 

  6月2日,群山环绕的新疆阿合奇县阴雨绵绵,在当地举办的公祭仪式上,上万民众送别前一天去世的97岁《玛纳斯》史诗演唱大师——居素甫·玛玛依。

  万人公祭送大师

  阿合奇县到1959年才有公路,直到1961年县政府才拥有第一辆汽车。直到现在,人们的生活条件仍不富裕。很多牧民生活在偏远的牧区,他们只能骑摩托车、骑马,甚至徒步,花上几个小时乃至一整天的时间,中间还充满着危险的山路。64岁的当地牧民木热斯坦就骑着马,从远在数百里外的夏牧场赶到了居素甫·玛玛依的安葬点,送其最后一程。“我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自己的心情。”木热斯坦说:“他认识这里的每一个人,熟知每一个家族和部落的来龙去脉,我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!”

  公祭当天,上万人聚集在只能容纳四五千人的小广场。仪式结束后,居素甫·玛玛依的遗体被送到其出生地——离县城80多公里之外的哈拉布拉克乡米尔凯奇村进行安葬,他的祖辈、他的父母、他的兄弟姐妹长眠于此。来自社会各界的数千民众前往送别,崎岖的盘山公路上,送别车队绵延了数十公里,既有官方轿车,也有老百姓的私家车和破旧的摩托。按照当地习俗,当地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去送葬,车队近乎望不见头尾。

  据悉,当日的公祭仪式是由当地政府组织。居素甫·玛玛依的告别仪式,接下来将完全按照柯尔克孜族的风俗进行:去世后三天、七天、四十九天及一年。今日,玛玛依家里还有一个小型的民间纪念仪式,邻里乡亲,将来吊唁他们所敬爱的大师。

  柯尔克孜人心中的圣人

  如果说其他民族都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用书面文字、雕刻、建筑、戏剧、美术作品等形式保存下来的话,柯尔克孜族则将自己全部的内心世界,民族的荣辱、抗争和追求用口头史诗的形式反映了出来。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、绚丽多姿,史诗、叙事诗浩如烟海,可称得上是用史诗撰写的民族。因此,对于这样一个无比尊崇史诗的民族,居素甫·玛玛依从来不被看作是凡人。

  对柯尔克孜人而言,居素甫·玛玛依是圣人。玛玛依十分博学,不管是谁,只要说出自己来自哪个部落,他可以娓娓道来这个部落的过去,出过哪些英雄,祖先如何;在当地,玛玛依还扮演着医师的角色,他用萨满教的仪式给柯尔克孜族人治病;居素甫·玛玛依唱的《玛纳斯》是荷马史诗《奥德赛》的19倍。他不仅可以把它唱完,还能即兴发挥,将《玛纳斯》发展到现在2000多万字。还因为他,《艾尔托什吐克》《库尔曼别克》《巴额什》等九部史诗得以保存。也因此,居素甫·玛玛依的去世对于柯尔克孜族而言,是“山倒下了,圣人没有了”。

  居素甫·玛玛依1918年出生于新疆阿合奇县,柯尔克孜族人。从八岁开始在哥哥的指导下,学习演唱背诵《玛纳斯》史诗。幼年时已初通阿拉伯文,有一定的文化基础,为阅读记忆《玛纳斯》手抄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。具有惊人的记忆能力,仅用八年多时间就把哥哥所搜集记录的23万行的八部《玛纳斯》全部背诵下来。他唱出的《玛纳斯》史诗印成一套32开本的书后,书的厚度超过了50厘米。中国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评价说,居素甫·玛玛依是“当代的荷马”。但在居素甫·玛玛依40岁公开演唱之前,没有人知道,他差不多在16岁时就能背诵全部史诗了。

  老人曾说:“我13岁时,有一天早晨睡着了,做了个梦,梦中出现5个骑马的人,他们背对着我。我走到最后一个人跟前,他告诉我,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是英雄玛纳斯,玛纳斯后面的是巴卡依老人,巴卡依之后是阿勒曼别特,紧跟阿勒曼别特的是楚瓦克,楚瓦克之后的那个人,便是向我介绍情况的阿吉巴依。他们没有说话,很快就消逝了。我从梦中惊醒,便把梦中所见到的如实告诉了父母。妈妈对我说,此梦不要告诉任何人,40岁以后再说。为了我做的这个梦,父母还宰杀了羊羔。爸爸说,“作为‘玛纳斯奇’,必须遵循这样的要求:40岁以前不能演唱‘玛纳斯’,40岁以后才能演唱。”

  居素甫·玛玛依第一次当众演唱《玛纳斯》是在1958年夏天,中共克孜勒苏州党委在阿合奇县召开牧业现场会,40岁的居素甫·玛玛依一口气演唱了四天三夜。大家公认,他演唱的数量和质量都超出了已知的演唱者。从此,他一发难收,有时竟连续演唱20多天。从1961年到1983年,居素甫·玛玛依曾先后三次演唱《玛纳斯》。

  居素甫·玛玛依1947年后任牧区小学教员。1961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《玛纳斯》工作组。1980年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三届理事。1983年,演唱的史诗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、民委、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1977年至1982年新疆民间文学作品评奖荣誉奖。同年,《凯耐尼木》获1979-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。1991年4月,因在抢救、整理、出版《玛纳斯》工作中做出贡献而获文化部、国家民委的表彰。德国史诗研究学者赖希尔评价居素甫·玛玛依是“活着的荷马”,认为他的存在是一个奇迹。“西方的史诗都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,而《玛纳斯》却口头传承上千年。”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,居素甫·玛玛依为柯尔克孜人所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。他是柯尔克孜人中最伟大的玛纳斯奇,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完整演唱《玛纳斯》史诗的人。

  人类“非遗”《玛纳斯》

 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史诗《江格尔》、《格萨尔》、《玛纳斯》之一,《玛纳斯》已成为柯尔克孜族文化的结晶,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,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。《玛纳斯》史诗由《玛纳斯》《赛麦台》《赛依铁克》《凯耐尼木》《赛依特》《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》《索木碧莱克》《奇格台》等八部构成,以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,叙述了玛纳斯一家子孙八代人,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,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故事。

  史诗的每一部都独立成章,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,各部又相互衔接,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。中国对《玛纳斯》有计划的搜集记录工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。自1960年以来,民间文学工作者对居素甫·玛玛依唱本和其他80多位玛纳斯奇的各种异文变体进行了记录。其中记录了居素甫·玛玛依演唱的《玛纳斯》前六部共19万多行。

  1961年居

居素甫·玛玛依

  1918年生于新疆阿合奇县

  2014年6月1日在新疆阿合奇县去世

  享年97岁

  早报记者 陈晨 见习记者 罗昕

 

  6月2日,群山环绕的新疆阿合奇县阴雨绵绵,在当地举办的公祭仪式上,上万民众送别前一天去世的97岁《玛纳斯》史诗演唱大师——居素甫·玛玛依。

  万人公祭送大师

  阿合奇县到1959年才有公路,直到1961年县政府才拥有第一辆汽车。直到现在,人们的生活条件仍不富裕。很多牧民生活在偏远的牧区,他们只能骑摩托车、骑马,甚至徒步,花上几个小时乃至一整天的时间,中间还充满着危险的山路。64岁的当地牧民木热斯坦就骑着马,从远在数百里外的夏牧场赶到了居素甫·玛玛依的安葬点,送其最后一程。“我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自己的心情。”木热斯坦说:“他认识这里的每一个人,熟知每一个家族和部落的来龙去脉,我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!”

  公祭当天,上万人聚集在只能容纳四五千人的小广场。仪式结束后,居素甫·玛玛依的遗体被送到其出生地——离县城80多公里之外的哈拉布拉克乡米尔凯奇村进行安葬,他的祖辈、他的父母、他的兄弟姐妹长眠于此。来自社会各界的数千民众前往送别,崎岖的盘山公路上,送别车队绵延了数十公里,既有官方轿车,也有老百姓的私家车和破旧的摩托。按照当地习俗,当地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去送葬,车队近乎望不见头尾。

  据悉,当日的公祭仪式是由当地政府组织。居素甫·玛玛依的告别仪式,接下来将完全按照柯尔克孜族的风俗进行:去世后三天、七天、四十九天及一年。今日,玛玛依家里还有一个小型的民间纪念仪式,邻里乡亲,将来吊唁他们所敬爱的大师。

  柯尔克孜人心中的圣人

  如果说其他民族都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用书面文字、雕刻、建筑、戏剧、美术作品等形式保存下来的话,柯尔克孜族则将自己全部的内心世界,民族的荣辱、抗争和追求用口头史诗的形式反映了出来。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、绚丽多姿,史诗、叙事诗浩如烟海,可称得上是用史诗撰写的民族。因此,对于这样一个无比尊崇史诗的民族,居素甫·玛玛依从来不被看作是凡人。

  对柯尔克孜人而言,居素甫·玛玛依是圣人。玛玛依十分博学,不管是谁,只要说出自己来自哪个部落,他可以娓娓道来这个部落的过去,出过哪些英雄,祖先如何;在当地,玛玛依还扮演着医师的角色,他用萨满教的仪式给柯尔克孜族人治病;居素甫·玛玛依唱的《玛纳斯》是荷马史诗《奥德赛》的19倍。他不仅可以把它唱完,还能即兴发挥,将《玛纳斯》发展到现在2000多万字。还因为他,《艾尔托什吐克》《库尔曼别克》《巴额什》等九部史诗得以保存。也因此,居素甫·玛玛依的去世对于柯尔克孜族而言,是“山倒下了,圣人没有了”。

  居素甫·玛玛依1918年出生于新疆阿合奇县,柯尔克孜族人。从八岁开始在哥哥的指导下,学习演唱背诵《玛纳斯》史诗。幼年时已初通阿拉伯文,有一定的文化基础,为阅读记忆《玛纳斯》手抄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。具有惊人的记忆能力,仅用八年多时间就把哥哥所搜集记录的23万行的八部《玛纳斯》全部背诵下来。他唱出的《玛纳斯》史诗印成一套32开本的书后,书的厚度超过了50厘米。中国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评价说,居素甫·玛玛依是“当代的荷马”。但在居素甫·玛玛依40岁公开演唱之前,没有人知道,他差不多在16岁时就能背诵全部史诗了。

  老人曾说:“我13岁时,有一天早晨睡着了,做了个梦,梦中出现5个骑马的人,他们背对着我。我走到最后一个人跟前,他告诉我,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是英雄玛纳斯,玛纳斯后面的是巴卡依老人,巴卡依之后是阿勒曼别特,紧跟阿勒曼别特的是楚瓦克,楚瓦克之后的那个人,便是向我介绍情况的阿吉巴依。他们没有说话,很快就消逝了。我从梦中惊醒,便把梦中所见到的如实告诉了父母。妈妈对我说,此梦不要告诉任何人,40岁以后再说。为了我做的这个梦,父母还宰杀了羊羔。爸爸说,“作为‘玛纳斯奇’,必须遵循这样的要求:40岁以前不能演唱‘玛纳斯’,40岁以后才能演唱。”

  居素甫·玛玛依第一次当众演唱《玛纳斯》是在1958年夏天,中共克孜勒苏州党委在阿合奇县召开牧业现场会,40岁的居素甫·玛玛依一口气演唱了四天三夜。大家公认,他演唱的数量和质量都超出了已知的演唱者。从此,他一发难收,有时竟连续演唱20多天。从1961年到1983年,居素甫·玛玛依曾先后三次演唱《玛纳斯》。

  居素甫·玛玛依1947年后任牧区小学教员。1961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《玛纳斯》工作组。1980年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三届理事。1983年,演唱的史诗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、民委、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1977年至1982年新疆民间文学作品评奖荣誉奖。同年,《凯耐尼木》获1979-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。1991年4月,因在抢救、整理、出版《玛纳斯》工作中做出贡献而获文化部、国家民委的表彰。德国史诗研究学者赖希尔评价居素甫·玛玛依是“活着的荷马”,认为他的存在是一个奇迹。“西方的史诗都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,而《玛纳斯》却口头传承上千年。”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,居素甫·玛玛依为柯尔克孜人所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。他是柯尔克孜人中最伟大的玛纳斯奇,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完整演唱《玛纳斯》史诗的人。

  人类“非遗”《玛纳斯》

 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史诗《江格尔》、《格萨尔》、《玛纳斯》之一,《玛纳斯》已成为柯尔克孜族文化的结晶,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,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。《玛纳斯》史诗由《玛纳斯》《赛麦台》《赛依铁克》《凯耐尼木》《赛依特》《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》《索木碧莱克》《奇格台》等八部构成,以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,叙述了玛纳斯一家子孙八代人,领导柯尔克孜族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掠夺和奴役,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故事。

  史诗的每一部都独立成章,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,各部又相互衔接,使全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。中国对《玛纳斯》有计划的搜集记录工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。自1960年以来,民间文学工作者对居素甫·玛玛依唱本和其他80多位玛纳斯奇的各种异文变体进行了记录。其中记录了居素甫·玛玛依演唱的《玛纳斯》前六部共19万多行。

  1961年居素甫·玛玛依开始为《玛纳斯》工作组演唱《玛纳斯》史诗,当时他演唱的是史诗前五部,1964年至1966年7月,居素甫·玛玛依演唱了前五部中遗漏的内容,并补唱了第六部《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》。当时居素甫·玛玛依正值壮年,记忆力清晰,而且一直保持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生活方式,这些资料的记录对研究《玛纳斯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可惜的是居素甫·玛玛依在“文革”期间因演唱《玛纳斯》而身心受到摧残,前两次演唱的资料也都散失了。而令人惊喜的是,2001年,居素甫·玛玛依于上世纪60年代演唱的《玛纳斯》前六部在散失30多年后,在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研究所“重见天日”。

  《玛纳斯》史诗不仅在中国,而且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阿富汗也有流传。其中,吉尔吉斯斯坦流传比较广泛,但即便如此,他们的流传内容只包括《玛纳斯》史诗的前三部,而中国《玛纳斯》因为居素甫·玛玛依的缘故,得以保存完整的八部。《玛纳斯》在中外文学史上享有巨大声誉,联合国曾将1995年定为“国际玛纳斯年”。

  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,史诗《玛纳斯》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之后,经国家文化部确认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居素甫·玛玛依等著名玛纳斯奇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。自治区也相继确定一批玛纳斯奇列入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。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也成立了《玛纳斯》保护研究中心。2008年8月,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,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负责实施的“申遗”工程全面启动,经过9次修改,终于形成了精练的成稿和专题片,使《玛纳斯》向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迈出坚实的一步。2009年11月,《玛纳斯》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  中国约有16.8万名柯尔克孜人,其中极少数人被称为玛纳斯奇。玛纳斯奇是柯尔克孜语,意为能传唱《玛纳斯》的人。这是一项完全不用任何配乐,单单依靠表演者自身的情绪、动作、语言的抑扬顿挫来彰显魅力的说唱形式——因此说唱的内容占领着至高无上的地位。事实上,现在呈现在公众面前的《玛纳斯》是由世世代代的玛纳斯奇共同创作的。每一个演唱者,他们都会在《玛纳斯》基本的叙事框架内根据自己的语言特色、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进行即兴创作,从而使这部史诗不断完善。

  玛纳斯奇以演唱《玛纳斯》为唯一职业,由于具备超强的记忆能力和非凡的才华,他们是最受柯尔克孜人尊敬和欢迎的特殊阶层。而可以完整演唱八部整套《玛纳斯》史诗的,硕果仅存的就是居素甫·玛玛依,他被称为“大玛纳斯奇”——柯尔克孜族人对歌唱英雄的民族伟大歌手的尊称。虽然,八部《玛纳斯》已得以出版,似乎可以用文本记录的方式延续下去,但就《玛纳斯》而言,口口相传才是最突出的魅力。阿合奇县玛纳斯研究中心主任阿里木江告诉早报记者:“居素甫·玛玛依是独一无二的。即便有文字流传,玛玛依超凡的记忆能力和即兴表演也不可再现。”

  学者谈史诗

  音乐学家、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教研室主任萧梅博士介绍,哈萨克、维吾尔、柯尔克孜都有史诗,传统的表演方式是在节日或者冬天的时候,老人被人们围着来唱。

  虽然没有亲身听过居素甫老人的演唱,但萧梅曾多次进入新疆,对新疆史诗进行采风。作为一门活着的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史诗因为这些演唱者而保持了鲜活的生态。“史诗歌手特别棒的地方在于,他们的故事,虽然有特定的框架,但每个表演者根据语境、环境的不同,能够变化出无穷的模式,根据同一个故事,能够唱出非常多丰富的歌词,这种能力是不到现场聆听根本难以想象的。比如我们研究口头诗学,当中必须非常强调要特别善于组合其中各种各样的情景、人物、故事情节,这是史诗歌手最大的特点和魅力,你会惊讶于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记忆与叙事能力,他们善于利用套曲,利用一种模式,来发展填充。它不是固定的,每一个史诗艺人,都可以根据一个很简单的本子,自己发挥着唱出非常有厚度又丰富的唱词,其中体现出演唱者的幽默,以及对人世沧桑的把握,真的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。”

 

~,当时他演唱的是史诗前五部,1964年至1966年7月,居素甫·玛玛依演唱了前五部中遗漏的内容,并补唱了第六部《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》。当时居素甫·玛玛依正值壮年,记忆力清晰,而且一直保持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生活方式,这些资料的记录对研究《玛纳斯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可惜的是居素甫·玛玛依在“文革”期间因演唱《玛纳斯》而身心受到摧残,前两次演唱的资料也都散失了。而令人惊喜的是,2001年,居素甫·玛玛依于上世纪60年代演唱的《玛纳斯》前六部在散失30多年后,在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研究所“重见天日”。

  《玛纳斯》史诗不仅在中国,而且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阿富汗也有流传。其中,吉尔吉斯斯坦流传比较广泛,但即便如此,他们的流传内容只包括《玛纳斯》史诗的前三部,而中国《玛纳斯》因为居素甫·玛玛依的缘故,得以保存完整的八部。《玛纳斯》在中外文学史上享有巨大声誉,联合国曾将1995年定为“国际玛纳斯年”。

  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,史诗《玛纳斯》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之后,经国家文化部确认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居素甫·玛玛依等著名玛纳斯奇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。自治区也相继确定一批玛纳斯奇列入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。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也成立了《玛纳斯》保护研究中心。2008年8月,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,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负责实施的“申遗”工程全面启动,经过9次修改,终于形成了精练的成稿和专题片,使《玛纳斯》向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迈出坚实的一步。2009年11月,《玛纳斯》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  中国约有16.8万名柯尔克孜人,其中极少数人被称为玛纳斯奇。玛纳斯奇是柯尔克孜语,意为能传唱《玛纳斯》的人。这是一项完全不用任何配乐,单单依靠表演者自身的情绪、动作、语言的抑扬顿挫来彰显魅力的说唱形式——因此说唱的内容占领着至高无上的地位。事实上,现在呈现在公众面前的《玛纳斯》是由世世代代的玛纳斯奇共同创作的。每一个演唱者,他们都会在《玛纳斯》基本的叙事框架内根据自己的语言特色、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进行即兴创作,从而使这部史诗不断完善。

  玛纳斯奇以演唱《玛纳斯》为唯一职业,由于具备超强的记忆能力和非凡的才华,他们是最受柯尔克孜人尊敬和欢迎的特殊阶层。而可以完整演唱八部整套《玛纳斯》史诗的,硕果仅存的就是居素甫·玛玛依,他被称为“大玛纳斯奇”——柯尔克孜族人对歌唱英雄的民族伟大歌手的尊称。虽然,八部《玛纳斯》已得以出版,似乎可以用文本记录的方式延续下去,但就《玛纳斯》而言,口口相传才是最突出的魅力。阿合奇县玛纳斯研究中心主任阿里木江告诉早报记者:“居素甫·玛玛依是独一无二的。即便有文字流传,玛玛依超凡的记忆能力和即兴表演也不可再现。”

  学者谈史诗

  音乐学家、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教研室主任萧梅博士介绍,哈萨克、维吾尔、柯尔克孜都有史诗,传统的表演方式是在节日或者冬天的时候,老人被人们围着来唱。

  虽然没有亲身听过居素甫老人的演唱,但萧梅曾多次进入新疆,对新疆史诗进行采风。作为一门活着的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史诗因为这些演唱者而保持了鲜活的生态。“史诗歌手特别棒的地方在于,他们的故事,虽然有特定的框架,但每个表演者根据语境、环境的不同,能够变化出无穷的模式,根据同一个故事,能够唱出非常多丰富的歌词,这种能力是不到现场聆听根本难以想象的。比如我们研究口头诗学,当中必须非常强调要特别善于组合其中各种各样的情景、人物、故事情节,这是史诗歌手最大的特点和魅力,你会惊讶于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记忆与叙事能力,他们善于利用套曲,利用一种模式,来发展填充。它不是固定的,每一个史诗艺人,都可以根据一个很简单的本子,自己发挥着唱出非常有厚度又丰富的唱词,其中体现出演唱者的幽默,以及对人世沧桑的把握,真的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能力。”

www.bjrbgw.com


  友情链接  
网站首页    报社介绍    产品展示    北京晚报公告    招聘信息    注销公告    下载中心    营销网络    案例展示    资质荣誉    联系我们    网站地图
联系人: 都老师  联系电话: 86-010-56012108  手机:13910711441  联系QQ: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 
E_mail:beijingwanbao@vip.qq.com  公司地址:建国门内大街20号新闻大厦
版权所有:北京晚报网站       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09043578号-1